当前位置:首页  安财要闻

【65周年校庆•安财记忆】高光奕:大学生活散记

发布时间:2024-05-04浏览次数:803

【作者简介】高光奕,1979—1983年在安徽财贸学院商品学系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学习。曾任深圳文锦渡海关四级高级主办,现已退休。

虽然离开母校已四十余载,但大学生活留给我的记忆却无法褪去,相反随着时光推移、岁月增长,这些记忆越发难以忘怀、历久弥新。

1979年,我从湖北武汉考入位于蚌埠的安徽财贸学院。虽然鄂皖两省相邻,但生活习性迥异,蚌埠对我来说就是北方城市了。当时学校饭堂一天只有中午供应米饭,晚餐就是馒头、面条。一些广东的同学由于不习惯吃面食,晚餐之前早早就去饭堂排队,希望能买到中午剩余的米饭。当时蚌埠的物产丰富、价格便宜,蚌埠肉联厂享誉省内外。学校的伙食也不错,一个小锅炒肉两毛五分钱。伙食管理在安徽省高校中是数一数二的。胡辣汤是蚌埠的特色美食之一,由豆皮丝、花生米、面粉、胡椒粉、辣椒粉等组成。曾在校外的小摊儿上吃过,冬日里就着油条喝一口热乎乎的胡辣汤,那个美味儿啊,想起来就有一股暖流在心头。念兹,毕业三十周年班级回蚌埠聚会时,邹进同学专门安排了这道美食。前几年我也曾网购过胡辣汤,河南生产的,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我们大学四年都是在交通路的老校区度过的。上大学时除了免学费,还根据每个学生家庭人口、收入评定发放助学金。分甲乙丙三等,甲等最高。我当时评定的是乙等,也有14块钱,加上家里每个月给15元,一个月29元生活费够用了。时不时还能逛逛书店买本书。有些书从蚌埠带到武汉又带到了深圳。

蚌埠位于淮河中游,京沪线、淮南线在此交汇,当时设有蚌埠铁路分局,管辖包括合肥在内的铁路业务。那时候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长途列车在蚌埠没有始发站。放寒假回家就如同没有高铁时的春运一样。回湖北要绕到徐州、到郑州中转,耗时十七八个小时。经常会一路站到徐州甚至商丘等地。福建的同学更“惨”,回家时常都要“站上海”。返校时情况要好些,可以提前买票从武汉乘船到南京,再乘二个小时左右的火车到校。有一次暑期结束,新疆的陈志强同学转车几趟,乘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带来家乡特产香瓜,让同学们品赏,此情此景一直难以忘怀。

当时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听广播。《大众电影》刊物也是在那几年复刊的,是当时发行量比较大的刊物,每年一届的《大众电影》十佳演员评选吸引了数百万观众,是当时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进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生活的颤音》,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导演吴天明。是在交通路校区附近的光明电影院观看的。影片讲述的是1976年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直到今日,影片中主人公悠扬悦耳的小提琴声似乎仍萦绕于耳际。来广东工作后,有一次回湖北,我还专门在武汉购买了该片的VCD。回校参加班级毕业三十年活动时,看到光明电影院还在营业,有一种特别熟悉、亲切的感觉。如果选“蚌埠老字号”我一定投她一票。班上来自广东的徐强同学有台进口收录机,可以收听到来自港台的最新流行歌曲,晚上我们时常围坐在收录机旁收听邓丽君等歌手的歌曲。广播电台、校园广播也有每周一歌专题节目,播放当时流行歌曲。

学校有时还会组织文艺类比赛。1982年在全院歌曲比赛中,由覃和平同学组织,覃和平、陈志强、夏胜明、黄伟和我参加的男生小合唱,一举夺得一等奖。当时演唱的歌曲有《读书郎》《卖报歌》《阿凡提之歌》等。当时谁都没想到,在文科生居多的学校里,工科班学生拿到文艺类比赛第一名,也算爆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

我对体育赛事和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至今,就是从安财开始的。我清楚地记得,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取得世界杯冠军时的情景。比赛是在中午进行,我们在饭堂打完饭,匆匆忙忙赶回宿舍观看比赛,比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终中国队以3:2战胜日本队,第一次夺得世界三大球冠军,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随后中国男排在世界杯也取得好成绩。排球健儿在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刚进校时,上体育课是在交通路校区东院用煤碴铺就简易操场练习中长跑,第一次听说男生1500米达标成绩五分多少秒。经过努力训练,我们班绝大部分同学都达标了。

大学期间,我对集邮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记得在上初中时,我在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叔叔家里看到了他的集邮册,方寸之间、美轮美奂,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以后看到信封上有邮票我就有意把它收集起来。上大学仍沿用这一方法,因为与家里通信要买邮票,这样新旧邮票都收集了一些。当时对集邮的认识很肤浅,连首日封、四方连、小型张都不知道。通过学习交流、尤其是通过《集邮》杂志,逐步积累了集邮知识......

四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过,四年时间在人生旅途中并不算长,但四年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在安财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长了见识。那里有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我无数个人生第一次。大学生涯让我从一个只会读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转变为有一定专业知识、三观基本形成的社会有用之才。我终身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十分怀念在蚌埠的求学岁月!

位于交通路校区的教学楼(1979~1983年曾在此就读)

左上:1981年安徽财贸学院第六届团代会代表与院领导合影,许多代表日后成为行业佼佼者。第五排左六为作者。

右上:与西北纺织工学院来校任教的李光淼老师合影。前排居中者为班主任胡昆宗老师,后排左三为作者。

左下:毕业三十周年回母校聚会时看望丁静贞老师,左五为作者。

右下:毕业三十周年在母校龙湖校区合影,第三排左三为作者。


返回原图
/